BetWay必威
基础部教研室工作管理细则
教研室是在基础部领导下,围绕学院培养目标进行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团队队伍建设和组织教学、科研活动的基层单位。为了规范教研行为,加强教研室的指导,强化教研活动质量监控,特制订本细则。
一、教研室职责
㈠团队建设
⒈具体负责学科的建设和管理,开发教学急需的新课程;
⒉拟定并实施课程教学标准,实施教材编写和修订方案,拟定相应教材目录;
⒊提出所属学科团队队伍建设的建议,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继续教育;
㈡公司产品
⒈执行全院相关专业、相关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提供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本室所属课程;
⒉安排、指导和检查本室教师的教学工作;
⒊管理与本室所属课程相对应的员工课外学习小组,指导与本室所属课程相对应的员工社团,按照先教学后社团的原则实施全院员工社团活动计划,确保活动的质量;
⒋按照教务处和部的安排,负责所属学科课程考试(含补考)的命题、阅卷及成绩评定;
⒌督促教师主动承担员工工作,积极参加所任教班级的活动,在教学和日常活动中积极引导、教育员工。
㈢教研科研
⒈跟踪所属学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及时吸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用于教学;
⒉准确把握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标准和员工实际,深入开展教材、教法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⒊每周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含集体备课活动、听课评课活动)。
㈣其他工作
⒈执行学院及部的各项制度和工作常规,制定和执行本室管理制度,严格进行考核登记;
⒉参与评定所属课程的教学质量;
⒊督促本室教师履行岗位职责,严格进行教学考核,参与评定本室教师学期、年度履行岗位职责的结论。
二、教研室建设
㈠团队队伍建设:制订各教研室团队建设规划,帮助本室每位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并对其进行检查和考核,为新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定期检查新教师业务进修和老教师指导任务的完成情况。
㈡课程建设:注重本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关注学科发展态势,使教学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走在学科前沿。专业教研室三五年内至少有一门以上精品课程(国家级、省级或者院级)。积极参与网络课程建设。
㈢教研、科研:教师具有教研、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其参与率100%。抓好院内教研,对教学计划、上课、作业、实习、辅导、考试等教学各环节及教材教法进行研讨。开展听课评课,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某一方面有创新或特色。每年有一项院内教研项目,每人每两年公开发表论文一篇以上。
㈣资料收集:建立教学文件、资料档案,有课程标准、校历、课程表、实验指导书、考核表、教学工作量、备课教案、进修情况记录、成绩表、作业或实验报告、作业批改统计表、听课评课记录、历年考试试卷及分析、教学调查及分析、本室教师主编或参编的教材、讲义、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师生获奖情况、会议记录、工作计划和总结、教参教具(含录像、挂图、幻灯片、投影片、标本、模型等)。
㈤教研室制度建设: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教研室建设目标明确、具体、措施得力,教研室主任对教师的教学教研情况心中有数。
三、教研活动制度
教研活动一般是指以教研室或部为单位,由教研室主任或部长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以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计划、落实教学管理常规、抓好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研究活动。为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活跃学术气氛,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研活动,特对教研活动作如下规定:
第一条 教研活动的组织
教研活动组织原则上以教研组、部为单位开展,分别由教研室主任、部长主持。
第二条 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
1
.讨论或制定课程标准及课程实施方案、讨论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定与编写;
2
.讨论授课计划和教材处理意见,协调教学进度;
3
.对本学期所开设的主干课程开展集体备课;
4
.组织听课与评课;
5
.讨论作业批改;讨论课外辅导和答疑;
6
.讨论试卷命题原则及考试、考查评分标准与试卷的分析;开展试题库建设;
7
.研究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8
.交流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
9
.对在教学中遇到的学术问题进行研讨;
10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交流科研成果;
11
.组织教学参观或教育调查;
12
.研究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问题 ;
13
.研讨学院布置的教研内容与其他需要研究的教学内容;
14
.对员工学习情况进行专题研讨。
第三条:教研活动要求
⒈教研活动总体上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内容、有记录、有总结,务求实效;
⒉各教研室在每学期初制订教研活动计划并填写教研活动计划表,教研活动计划包括教研活动目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措施、考核方式等。
3
.教研活动原则上每周组织一次,一个学期一般不得少于15次;
4
.教研室全体教师应按照计划安排,积极按时参加教研活动,如不能参加应该向主管领导请假批示;
⒌对每一次教研活动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内容进行记录,各系应该将教研记录归类存档;
⒍学期与学年结束时,教研室及时做好教研工作总结;
⒎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要进行经常性的训练,每学期要举行一次诸如“新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研讨课、示范课”等各类教学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不定期举行说课、评课、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等其他教学竞赛活动;
第四条 教研活动考核
⒈每学期与每学年由部对所管教研室的教研活动进行考核;
⒉每年年底组织教研活动情况考核,教研活动考核以教研活动记录、随机抽查和工作完成情况为依据,重在学院工作的完成情况。教研活动考核结果与各教研室主任的年终考核挂钩。对于教研活动组织好的教研室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责
⒈制订教研室发展规划和学年度教研室工作计划。
⒉负责安排本教研室的学期教学任务,参与审核开课教师名单。
⒊负责制定本室学科、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
⒋审查本室教师课程教学计划,检查教师执行教学计划、批改作业、听课辅导、成绩记载和评定等方面的情况,参与评定教师的教学效果。
⒌制定本室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组织教师考核和业务进修,指定专人负责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定期下班听课,并检查落实情况。
⒍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本室教学经验交流,组织申报教研科研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和实施工作,组织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⒎组织本室课程考试命题小组,对命题进行审核,并抽查评卷情况。
⒏组织本室所属课程的教材、教学大纲、教参、习题集、实验指导、实习指导、外文读物、声像资料的收集、编写、编制工作。
⒐参与组织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本室教师下班指导员工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拟定有关专业的实习、社会调查提纲。
⒑对本室教师职务聘任提出推荐意见。
⒒负责有关教学设施和功能教室管理工作。
⒓负责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及时更新教学录像、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标本、模型教具等,提高使用率。
⒔学期结束时,做好本室工作总结。
⒕对全室成员进行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教书育人职责教育和纪律教育。
⒖教研室主任每学期计教学工作量一般为40学时。
五、教研室考核评估办法
㈠总则
⒈为深化公司产品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教研室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⒉教研室是学院的基层教学管理单位。开展教研室工作考核评估,及时了解教研室教学工作现状,为加强和改善对教研室工作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提供依据。
⒊以评估指标要求为建设目标,通过教研室工作评估,使教研室教学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㈡评估机构及职能
成立部教学考核评估小组,负责对各教研室工作状态进行考核评估。
㈢
评估对象、时间和步骤
⒈评估对象:各教研室。
⒉时间:每年进行一次评估,评估时间一般安排在年末。
⒊步骤:评估工作分三步。
第一步:各教研室自我评估阶段
各教研室在每年下学期的第15—16周进行自评,按照“教研室考核评估细则”的各项指标要求准备好材料,并于第16周末将有关材料上报部、教学考核评估小组。送交部教学考核评估小组的材料有:⑴工作总结报告;⑵自评表;⑶附件材料。
第二步:部教学考核评估小组评审
在每年下学期的第17—18周,部对所属教研室的上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审程序:⒈各教研室对本室工作向评委进行汇报,当场回答评委所提出的问题;⒉评委审阅各教研室上报材料;⒊评委根据上报材料、汇报情况及其他有关材料对各教研室工作状态进行评定,并初评出优秀教研室。
四、评估指标体系
㈠评估指标体系根据《教研室建设与教研室主任职责》。
㈡指标体系包括.教研条件与制度建设、教研活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共四个一级指标二十二个二级指标。
五.等级评定
㈠系考核评估小组根据评估结果,将各教研室工作状态划分为A、B、C三个等级。
㈡不按时提供上报材料的教研室一律定为C级。
教研室
考核评估细则
教研室
一级指标
(4个)
|
二级指标
(22个)
|
评估标准
|
自评
等级
|
部评
等级
|
A
|
B
|
C
|
1.教研条件、群体氛围、制度建设
|
(1—1)
教研场所
|
场所内卫生条件良好;没有与教研活动无关的杂物
|
有相对固定场所,基本满足教研活动需要;有标示;场所内卫生条件一般
|
无相对固定场所
|
|
|
(1—2)
群体氛围
|
教研室相互信任、尊重、团结,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完成学校的其他任务
|
教研室比较有凝聚力、向心力,勉强能完成学校交办的其他工作
|
教研室有凝聚力、向心力差
|
|
|
(1—3)
规章制度
|
会议制度、听课制度等齐全,且执行情况良好
|
有规章制度,但执行情况一般
|
无规章制度
|
|
|
2.教研活动
|
(2—1)
教研活动计划
|
各学期均有活动计划,且主题明确
|
各学期均有活动计划
|
无计划
|
|
|
(2—2)
教研活动开展
|
坚持教研活动制度,有教研活动记录。针对教学及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对部或学院教学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
坚持教研活动制度,每学期至少十次
|
无教研活动
|
|
|
(2—3)
教研活动总结
|
每学期均有教研活动工作总结,且总结切合工作实际,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
每学期有教研活动工作总结
|
无工作总结
|
|
|
3.教学管理
|
(3—1)
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
所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每学期均任课程的主讲教师,且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员工评议满意率A≥90%,老带新成效显著
|
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每学期均任课程的主讲教师,且完成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经员工评议满意率60%≤A<90%,老带新成效较明显
|
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未任主讲教师或未完成教学工作量或
A<60%
|
|
|
(3—2)
教学日志
|
教研室承担的所有课程均按教学进度组织教学。
|
教研室承担的所有课程均有教学日志,但存在未按进度组织教学的情况。
|
缺少教学日志的课程1门及其以上。
|
|
|
(3—3)
课程教学大纲
|
教研室承担所有课程均有教学大纲,且符合员工特点
|
教研室承担的所有课程均有教学大纲
|
缺少课程教学大纲1门及其以上
|
|
|
一级指标
(4个)
|
二级指标
(22个)
|
评估标准
|
评估
等级
|
部评
等级
|
A
|
B
|
C
|
3.教学管理
|
(3—4)教材选用
|
教材选用论证充分,选用教育部推荐教材或获奖教材,其他课程选用21世纪统编教材或获奖教材
|
教材选用论证不充分,选用统编教材
|
无教材选用论证,教材选用随意性较大
|
|
|
(3—5)
教学档案
|
反映教研室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各种教学档案规范,教案、教学总结等资料齐全
|
有反映教研室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教学档案以及教案、教学总结
|
缺少课程教案1门及其以上
|
|
|
(3—6)考试管理
|
能根据考试大纲(结合题库、试卷库)命题;有近三年的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
|
能认真组织考试命题;有近三年的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
|
无近三年的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
|
|
|
(3—7)
作业批改
|
教研室承担课程的教师均完成所要求的作业批改任务,并作为员工课程学习成绩考核的依据。
|
教师均完成要求的作业批改任务。
|
未完成作业批改任务的课程1门及其以上。
|
|
|
(3—8)
辅导答疑
|
教研室承担课程的教师均完成要求的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辅导答疑活动,且效果明显。
|
教师开展辅导答疑活动,完成辅导答疑任务,效果一般。
|
未完成辅导答疑的课程1门及其以上。
|
|
|
(3—9)
课前员工考勤
|
教研室承担课程的教师每次课前均对授课班级员工进行考勤,有考勤记录,并将考勤作为员工课程学习成绩依据。
|
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均对授课班级员工进行考勤,有记录,但未达到每次课前考勤的要求。
|
未进行员工考勤的课程1门及其以上。
|
|
|
(3—10)
教学进程计划执行情况
|
严格执行学期进程计划,承担的课程全部主动落实。
|
严格执行学期进程计划,教研室承担的课程经系或其他单位协调全部落实。
|
执行学期教学进程计划,但教研室承担的课程存在未在开课前落实或未落实的现象
|
|
|
一级指标
(4个)
|
二级指标
(22个)
|
评估标准
|
评估
等级
|
校评
等级
|
A
|
B
|
C
|
3.教学管理
|
(3—11)
工作纪律
|
严格遵守工作纪律,无私自调课、停课、迟到、提前下课等教学事故发生。
|
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课程调整手续完备,有事办理请假手续,所缺课时事后补上。
|
存在随意调课、停课现象或授课迟到、提前下课时有发生,经认定的教学事故1人次以上。
|
|
|
(3—12)
课程建设
|
教研室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并能应用于教学中,开设各种选修课
|
教研室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不能完全应用于教学中
|
没有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
|
|
|
(3—13)
听课制度执行情况
|
教研室所有教师完成相应要求的听课任务,有记录,并在教研活动中开展评议。
|
完成相应要求的听课任务,有记录。
|
未完成相应要求的听课任务。
|
|
|
4.教学研究
|
(4—1)
教学研究项目
|
教学研究承担有校级或以上立项的教学研究项目,且按计划组织实施,并有阶段性成果。
|
教研室承担有校级或系级确立的教学研究项目,且按计划组织实施,并有阶段性成果。
|
无教学研究项目
|
|
|
(4—2)
参加教学研究教师情况
|
参加教学研究项目的教师数占教研室教师总数的比例A≥50%
|
30%≤A<50%
|
A<30%
|
|
|
(4—3)
教学研究成果
|
有一项以上获得院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项目或人均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篇以上。
|
有一项以上获得院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的项目或人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含内部刊物)1篇以上。
|
无成果
|
|
|
|
|
|
|
|
|
|
|
|
部意见盖章
说明:
1.评估标准中A表示优秀、B表示合格、C表示不合格
2.评估结论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其标准如下:
(1)优秀
二级指标中,被评为A级的项目大于等于15,被评为C级的项目小于等于3。
(2)合格
二级指标中,被评为A级的项目大于等于12小于15,被评为C级的项目大于3小于等于5。
(3)不合格
二级指标中,被评为C级的项目大于5.